-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拥有孤独的美
性格不等于命运(2)
时间:2010-05-22
如何自我安慰是一项最基本的情绪能力,而且从婴儿期就开始学习,在童年期做进一步的修饰。婴儿的学习对象主要是母亲或保姆,婴儿经过多次的被抚慰经验学会自我安慰,便可形成较强韧的连结,更懂得如何消灭痛苦。
当然,自我安慰的需经多年的学习与磨练,随着脑部日趋成熟,孩子将学到更复杂的。负责调节边缘系统冲动的额叶,到青春期还在持续发展。另一个童年期逐渐形塑的是迷走神经,迷走神经可调节心跳及其他器官的自主性肌肉运动,情绪较的孩子迷走神经的功能较佳。
专家认为父母可透过情绪改变孩子迷走神经被激活的门槛。譬如说可教导孩子客观辨识情绪,而不采取批判的,遇到时学习不同的解决方式,而不一定要轻辄打斗或退缩自卫。在适当的教养下,孩子较能抑制迷走神经的活动,进而避免杏仁核的过激反应,具体的结果是孩子会比较乖。
每一项EQ都有其关键的发展期,多占据幼时数年的时间,每一个时期都是协助孩子培养情绪的契机,如果错失良机,长大后便很难弥补。
事实上,脑部的可塑性是一辈子都存在的,只不过没有童年那么显著。所有的学习经验都是脑部的改变,神经连结的强化。只要假以持续的,情绪习惯是一辈子都具可塑性的,甚至连神经系统都可改变。
最重要的情绪经验来自亲子的互动,有的父母能充分认知婴儿的情绪需求,教养中时时灌输同理心的意义。反观有些父母根本无视孩子的情绪变化,全凭个人喜怒任意打骂。这两种父母教养出来的子女自是非常不同。如果我们能在一开始就悉心培养孩子的EQ,又何必等到以后来补救? 对于与生俱来的性格又该如何对待?一个天性多变或极度害羞的人,又该如何改变其制式反应?这些问题都属于性格的范畴,可以说每个人都有他最偏好的情绪类别,这是与生俱来的,是促使你的人生朝某一方向推展的天赋条件。问题是这种先天决定的情绪倾向与是否能透过经验加以改变。生物基因决定的情绪类型终不可改吗?或者一个本性害羞的孩子也可成为充满的人?
哈佛学家杰若米·凯根提出人类至少有四种基本性格:害羞、大胆、乐观、忧郁,各源自脑部不同的活动模式。因情绪路径的根本差异衍生出无数不同的性格,任何一种情绪,每个人引发该情绪的速度,情绪维持的久暂与强度都不尽相同。
凯根发现过度敏感与胆小的孩子长大后较害羞,他观察约有15—20%的孩子生下来就是“行为压抑型”:婴儿期即对任何不熟悉的事物表现出羞怯,不愿接触新的动物或地方等等,这些孩子在其他方面也较为敏感,譬如说比较容易愧咎与自责。有些孩子甚至在社交场合完全不知所措,长大后对公开演说或表演抱持异乎寻常的恐惧。
害羞型孩子的神经路似乎天生就对任何较易产生反应,自出生起,这类孩子面对陌生的环境心跳便比其他婴儿快。这种容易焦虑的倾向似乎是长大后易害羞的根本原因,任何新事物或环境对他们而言,都仿如潜在的。一项针对中年妇女的研究发现,童年极害羞的人比外向的人易感到恐惧、忧虑、愧疚,也较易产生与有关的疾病,如偏头痛、肠胃不适等。
◆从神经化学看害羞◆
凯根认为性格的差异,主要源自杏仁核神经路径被激活的难易度,容易害怕的人,脑部有一种神经化学物质使得比一般路径较易被刺激,因此他们会设法逃避陌生不确定的事物,也因而较易产生焦虑。而胆大的杏仁核被刺激的门槛较高,不易害怕,也就较外向,较探索新事物,认识新。
微信公众号
- 高尚和低下的思想总和就是我自己
当我们迷茫的时候,有人教导我们要向内心寻找真实的自我。如何寻找?王小波在《思维的...
- 非以其无私邪 故能成其私
看到这样一则分享:某地举办一个寻找福气的参与式培训,有50个人报名参加。 50名学员...
- 心灵鸡汤小故事
坚持 一群人在沙漠中迷路了,带的水也已经喝完,大家都已经走不动了,随时都会有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