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当一个有趣的人或许成为这个时代的必须
- 下一篇:多看事实存在 少听观点看法
换个角度思考会更接近事情本来的样子
时间:2020-04-01
人最希望别人犯过的错误自己不要再犯,可依然走别人走过的路,犯同样的错。别人的经验总是难于学习和模仿。这是为什么呢?(以这段内容来自网络,觉得很好就拿来主义啦,感谢原创大神)“从语义学和阐释学的角度说,一件事发生以后,事情本身的许多细节迅速就被当事人忘记了,当他开始讲述这件事情的时候,你需要寻找合适的语词作为载体,他的记忆会因为自己的情绪和好恶再次对那并不完整的记忆进行过滤。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想要说话或者写文章,却总是找不到合适的表达方式,找不到恰当的词语。也就是说,当这件事被他讲出来的时候,他的表达又未必是他的本义,在这个过程中,极有可能出现词不达意的情况。接下来当然是要说听话者或者受众。当我们听到讲述人的话以后,我们的理解可能会出现偏差,我们对于语义的理解可能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错误,当我们再次依据我们的理解去还原所谓的“事实真相”时,那所谓的“真相”已经与事实本身拉开了不小的距离。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他所讲述的一切,从来不是事情的真实的样子。”
哈哈,怪不得听讲演时鸡血澎湃,实际操作蒙头转向,原来点在这里。经过讲演者加工过的演讲稿,我们听了后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解析,事情的面目又产生了变化,越来越离题了。就像传话游戏,头尾的两个人对一段话的复述会截然不同。
我们尽全力想要看到事情本来的样子,如何才能做到呢?
首先设法把握住事件的精髓和经验的实质,把握住事物发展的方向,而不是去苛求于细节。一个人的知识越丰富,越善于逻辑思考,多听不同的声音,善于质疑,对于语言的领悟力就越强。这种语言领悟力会促进个人语言张力的发展。
什么是语言的张力?简单点讲就是说话有想象的空间和回味的余地,隽永,不直白,内涵丰富。
庄子在叙述庖丁解牛时,说刀刃无厚。他之所以不说刀薄,而说无厚,这里就有一个语言张力的问题。“无厚”,给人一种想象,而“薄”,就显得直白了。语言的张力首先体现在语言的想象力上,语言越具有想象力,也就越具有张力一起感悟人生。
读辛弃疾的词,让你对语言张力有了第二种感觉,强烈的感情色彩。《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可以说是个范本。吟诵“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读完深深理解作者的豪迈之情和内心孤独,甚至将自己置身他描绘的场景中,隔着千年时光与他共情。那种强烈的思想感情通过一句句文字冲击我们的内心,至最后“无人会”得一尽情抒发,可说“尽致”了。可见语言越具有情感,也就越具有张力。想象力和情感力是语言张力的灵魂所在。
这也就不难理解演讲高超者借助于语言的表面张力,让听众认同他们,陶醉其中。而确实也很人受到启发,成就了自己,或者改变了自己的生活。在真相和表象中间有一片空白,需要你用自己的知识、经验、个性、情绪填进来,填充如果是合理的,那么我们就说这个人“悟性”很高,反之则被视为缺少“悟性”。也就是说,到头来能被你所感知到的知识,一定是带有不少个人色彩的东西,也只有充满了你的主观色彩的东西才能够被内心接受并理解,被你领悟,被你运用。
到最后事实的“真相”变成了你所能够理解的模样,而它真实的样子已经变得不重要甚至可能不存在了。但此时的所谓“事实”,肯定早已经不是他所说的样子了。这种改造本身很难说是对的或是错的。
于是需要我们放下追求真相的“执念”。比追求真假更重要的,就是要明白,任何一个人的认知,都是有其局限性的,自己并不一定是那个最接近事实“真相”的人,别人所描述的也未必是事实本身,又或者你听到的话未必是他自己本来的意愿。真理并不总是掌握在你的手里,你得学会尊重、学会倾听,学会换一个角度去思考问题。
绝对的客观并不存在,但绝对需要客观地去看事情。通过倾听和思辨,你仍然能从别人的经验中得到你想要的东西,让你拥有继续某件事的能量。一起感悟人生www.yiqig.com
微信公众号
- 高尚和低下的思想总和就是我自己
当我们迷茫的时候,有人教导我们要向内心寻找真实的自我。如何寻找?王小波在《思维的...
- 非以其无私邪 故能成其私
看到这样一则分享:某地举办一个寻找福气的参与式培训,有50个人报名参加。 50名学员...
- 心灵鸡汤小故事
坚持 一群人在沙漠中迷路了,带的水也已经喝完,大家都已经走不动了,随时都会有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