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才是孩子真正的起跑线
前几年社会流行说不要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但是事实上,起跑线就是我们的家庭,就是我们这些做父母的所有的一切资源:父母的智商、父母的情商、父母的日常习惯、父母的性格、父母所属的社会阶层,等等,这些才是孩子真正的起跑线。
至于三岁识了多少字?六岁会不会英语?这些并不是什么起跑线,大部分不过是焦虑且无知的父母的虚荣心罢了。其次,起跑线只是所谓成功的一个条件,还有很多因素,例如社会,环境,择业,机遇对人生也会有影响。如果非要给人生定个输赢,在人生的这场马拉松中,最宝贵的、最重要的事情是:父母的习惯就是我们的习惯,父母的性格就是我们的性格。
因此父母到达的高度才是孩子的起点。如果父母想要孩子超越自己,那么需要先达到一个高度。人人都想跨阶层,被心中的那个上层接受。除了可以看得见的努力,拼的最核心的要素是习惯。
抚养方式、教养方式,是会遗传的。其实,性格也是,行为习惯更是。只不过,行为习惯绝大部分的决定因素不是基因,但胜似基因的强效力。
习惯是从出生习得的,你可以想象一下,你是什么时候有了自主意识?大概是初中、高中时期,甚至大学毕业,才对社会阶层有了初步认识。而有些早熟的人,应该从小学高年级就有了自主意识,一路不断积累能力,所以能走在同伴前端。而多数的人上了大学后,真正放飞了自我,丧失了目标,逃课挂科、天天网聊、游戏、追赶时尚潮流,四年下来还能改变吗?而做事的方法论,基本是靠一路遇到的名师、卓越同类所指引习得的,你有没有呢?那么社交能力呢?那么需要很多年很多年、很多很多习惯和毅力积累起来的文化资本呢?那么经济资本呢?
更可怕的是,这些因素之间都是连锁效应,都是!所有因素都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最可怕的是穷人、社会底层的人,还习得了一些相对来说对跨越社会阶层更不利的品质:自卑,懒惰,无趣,短视,暴戾,散漫,轻易放弃,保守等。
很多父母对我以上说的话早就了然于心,努力给孩子创造一个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但优秀的家庭教育不仅仅是省吃俭用,报最好的培训班;拼命挣钱,买学区房;低三下四找关系,想让孩子入读好学校,也不是在主流的功利教育现实面前,大喊还孩子一个无忧无虑的童年,抵制应试教育。因为我们既不是不玩高考的上层,也不是放弃高考的底层,我们是焦虑的中层,是社会上最焦虑那一群人。
面对各种教育洪流,父母最该做的不是想对策、占些小便宜、走捷径,而是先要稳定自己的内心。
有一位教育工作者说了一句话,我表示赞同。每个孩子都在成长,前提是你是否“看见了”。当我们拥有成长型思维,就会看见。爱是深深的看见,看见他的努力,看见他的进步,看见他的不安,看见他的渴望,并接纳他的不足。有多少孩子是在完成着父母的心愿?有多少孩子被家长强制放弃兴趣爱好?用别人家的孩子鞭策着?
当有一天孩子不再和你说话,关上心门拒绝父母的进入,那么也就真的无从了解孩子了。没有完美的父母,也没有完美的孩子,欣赏孩子的优点同时也接受他们的缺点。
其次,就是发自内心喜欢他的每一个老师,无论是班级科任老师,还是第二课堂老师,或是学校其他熟识的老师。父母对老师的态度,直接影响孩子的学习态度。
然后跟同学相处融洽,学习上互相帮助,课后一起疯玩疯长,亲密无间,他还认识很多班级之外的孩子。孩子的童年小伙伴是她一辈子最珍贵的资源和记忆。
励志专家卡耐基说:成功15%靠专业技能,85%靠人际交往与沟通。良师益友是他在格校收获的无比重要的财富,是那85%的内容之一。
那85%的内容其实就是教育家常讲的“人格”,而人格是什么呢?人格是人的一种行为倾向,一种稳定的行为模式。
用直观的衡量指标评估一下孩子的人格养成程度:是自信还是自卑?是友善还是冷漠?是有责任感还是没责任感的?是善于自我管理的还是生活杂乱的?是有抗挫折能力还是脆弱不堪?然后着重培养。
引导孩子兴趣广泛化,并坚持下去。运动、阅读、旅行、钓鱼、书法、舞蹈、音乐、绘画,只要孩子走心,不要成人的眼光定标准。带6岁女儿学国画的时候,常听到家长批评孩子画的不好,和老师要求的不一样,甚至私下指导孩子。我劝家长多鼓励,让孩子坚持下去。因为开始我也犯过这样的错误,后来女儿把画给我看时,我会换一种眼光看她的画,而不是“像不像””“美不美”。孩子渐渐喜欢上国画课,还对我说,老师无论她们画成什么样都夸奖她们,还为她们的画拍照。她喜欢这个老师,还一起感悟人生认识了新朋友。后来我观察过一个暑期下来,原本30人超员的国画班,只剩下一半了。朝三暮四是孩子的本性,但坚持对一个人的一生来说是一项美好的品德。
我同样不认同成绩无用论,因为当今社会成绩很重要,但绝对不是唯一,社会才是检验一个人的最终标准。18年学崖生活过了很多关的考试,为何没有人教过我们,该怎样去面对生活、婚姻这样重要的难题?人格完善的孩子自带光芒,这样的难题不攻自破。
幼年的竹开始四年的时间仅仅长三厘米,可从第五年开始,以每天三十厘米的速度疯狂生长,仅仅六周的时间就长到了十五米。因为在前面的四年,竹子将根在土壤里延伸了数百平米,才有后来的疯长。
小学阶段,就是让孩子的根在土壤里广泛延伸,厚积薄发是客观规律。先见森林再见树木,等体验足够,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了,就在自己喜欢和擅长的领域深耕,持续性努力,一定会有所成就。
在这里说的观点只代表我自己,不是什么普世价值,如果能得到您的认同,我很高兴。www.yiqig.com
微信公众号
- 小马过河,过的不仅仅是“河”
一晚给孩子们读了小马过河的故事,我没问要是你的话怎么办;这个故事讲了个什么道理之...
- 比有用没用更重要的是孩子的感情寄托
断舍离是近些年流行的词,最初源自日本,从居家整理到人生哲学,都可以用断舍离来讲。...
- “受之无愧”的白眼狼们
孩子究竟该穷养还是富养,一直是很多父母纠结的问题。提倡富养的人问:男孩要穷养?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