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成功名人教子的十训名言
- 下一篇:信任是给孩子最好的爱
给孩子松绑,让他自由呼吸
岩林是女儿的同学,他是一个很讨人喜欢的男孩——学习优秀,体育出色,而且阳光帅气。
他是我的一个远方亲戚,因此对他我倍加关注。
一度听女儿说,他的成绩下降了,而且跟班里的几个“坏孩子”混在一起,心里暗暗地替他惋惜。
这个周日,他妈妈到我家做客,我们的话题自然离不开孩子。没说上几句话,岩林妈妈的眼就红了,有泪涌出来。她说从初二开始孩子就不听话了,她一张嘴孩子就烦,甚至她还没说什么,孩子就开始发火了,他们娘俩之间战争不断。看着岩林妈妈伤心的样子,我心里好难受。我告诉她说:孩子在青春叛逆期,开始有了自己的思想,这些都是可以理解的。我还从生理的角度向她解释了青春期的种种事宜,让她对孩子多一份理解和鼓励。
“我理解他,他理解我吗?”岩林妈妈语调有些激动,向我哭诉了孩子因为参加体育比赛影响学习的事。
岩林确实是个优秀的男孩。在高手如林的重点中学学习成绩曾名列级部前十。体育上也是出类拔萃,小学时就曾获得市运会两个第一。升入中学不久优秀的运动素质就崭露头角,被选拔进了学校的篮球队和橄榄球队。但是岩林的妈妈坚决反对他参加体育训练,因为这样会影响成绩,而岩林对篮球、对体育却是如痴如醉。他的理想就是做个像詹姆斯一样的球员,甚至是对照视频学习詹姆斯的三分球扣篮。为此,娘俩意见分歧,最终岩林的妈妈拿出家长的“权威”,不准岩林参加体育训练,也不准他参加各种比赛。
岩林妈妈倾诉着这一切:“他怎么就不理解当家长的心呀,有几个人能成为詹姆斯,成为刘翔、姚明,只不过影响学习罢了……”
我真的无语了,因为岩林妈妈的话也颇具一定的道理。真的很少有人成为詹姆斯,刘翔、姚明,但那却是孩子心中最神圣的梦想(www.yiqig.com 一起感悟人生)。
最终,我没有说通岩林妈妈。
我想起了美国心理学家兹格尼可做过的一个实验:
他给一群孩子布置了一系列任务,让孩子完成其中的一部分,另一部分则令其中途停下来。结果发现,孩子们对自己完成的那部分任务印象淡薄,而对自己没能去做的那部分任务念念不忘。心理学家将人的这种倾向于将不能完成的任务做完的心理称为“兹格尼可效应”,也称“自圆心理”。
这个实验告诉我们,老师、家长以爱的名义给孩子设计的一道道的绳索——不准看电视,不准读闲书,不准玩游戏、不准恋爱、不准上网……如此等等,恰恰是不断地强化了孩子要填补这段空白的念头?就像弹簧压得越强,反弹越厉害一个道理。难怪岩林和他妈妈的隔阂这样深,道理可能就在此吧。
女儿曾经跟我讲过这样一个实例:班上的女同学是歌手刘忻的粉丝,女儿也忙着回来学习刘忻的歌曲。她说,她要跟同学交往,要有一个共同的话题,要有共同认可的崇拜对象,这样他们之间才有话可说,否则就被同学们给“边缘化”了。
试想,假如我们不了解这些,而是横加干涉会产生怎样的效果。恐怕也仅仅是孩子表面的驯服,他照样会伺机为自己补上这一课,而且内心充满对我们的“怨恨”。
有人说,大学是滋生“兹格尼可效应”的土壤,这也不难理解了。孩子们经过了初中、高中的紧张学习,终于从父母、老师的严加看管中逃离出来的,经过了短暂而幸福的无所适从之后,终于可以贪婪地“自由”呼吸了,于是就一头扎进网络、游戏、恋爱中乃至不能自拔。
从这个意义来看,老师、家长的“绑”只能加重孩子的逆反心理,“松”才会让孩子走出“兹格尼可效应”的负面影响。当然,“松”并不是放任自流,而是大禹治水式的疏导。电视节目、网络游戏、个人爱好不是洪水猛兽,关键是要引导孩子处理好学习和这些的关系。
真的希望老师和家长能够认识到这些,尊重孩子们的个性,让孩子们能够自由地呼吸,快乐地成长。
微信公众号
- 小马过河,过的不仅仅是“河”
一晚给孩子们读了小马过河的故事,我没问要是你的话怎么办;这个故事讲了个什么道理之...
- 比有用没用更重要的是孩子的感情寄托
断舍离是近些年流行的词,最初源自日本,从居家整理到人生哲学,都可以用断舍离来讲。...
- “受之无愧”的白眼狼们
孩子究竟该穷养还是富养,一直是很多父母纠结的问题。提倡富养的人问:男孩要穷养?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