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珍惜孩子天然给予的“无条件的相信”
- 下一篇:童话里藏着的生活哲学教育
可不可以让教育折中一下?
时间:2021-03-01
我在孩子还小的时候,老觉得她和普通的孩子不一样,哪怕只是哼哼唧唧几下子,也觉得将来会很优秀,幻想过女儿长大后成为作家、数学家、科学家......一定不是普通人;她渐渐长大后,我的这种莫名优越感一直被打击,但心底还是觉得孩子将来不会是普通人,就想着用什么方法能让她比同龄人更优秀。
其实我内心清楚,最希望女儿长成身心健康、温暖纯良人。作为一名普通的母亲希望孩子将来不普通是非常正常的想法。有想法的结果就是付诸了行动,早教,兴趣班,一一尝试。实话实说我不是洒脱的父母,望女成凤,把自己未能实现的梦想施加于女儿身上,总担心做得不够好,对孩子寄予很大的期望,教育学家总结“育儿焦虑”。
“要坚信自己的孩子会长成一个普通人”这句话来自清华教授刘瑜《不确定的时代,教育的价值》的演讲视频,看过之后让我这个普通到再也不能普通的妈妈释然了。好吧,自己是普通的,孩子也会长成普通的孩子。
当我想清楚后,内心的焦虑感明显降低了。女儿是她自己,我是我自己。如能彼此相爱,又彼此独立才是最好的亲子关系。
在当下这个焦虑的大环境下,人们很容易两极化,鸡娃教育(给孩子打鸡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虎妈”“狼爸”们为了孩子能读好书,不断地给孩子安排学习和活动,不停地让孩子去拼搏的教育)和快乐教育(放养,崇尚快乐成长,自由成长),被不断妖魔化,并逐渐变成非黑即白的两极对立。
技术快速更新换代,未来充满不确定,掌握的技术和知识说不准什么时候就被淘汰了,我们也成了落伍人。这种担心被大人反衬到孩子身上,更多的鸡娃出现。走在鸡娃教育路上的家长却少有自主,多是他主。被主流裹挟着,这便是教育比拼中的“剧场效应”。
作为愿意为孩子思考的家长,最需要有的是自主选择权利。班上其他学生都上着兴趣班,自家孩子要不要上?要上。不是怕排挤而和大家一样,而是为孩子将来选一种精神寄托,在不可避免走上“机器”(开始的学习机器到工作机器)的道路时,他能拥有一份热爱,当工作生活压力太大能以此解压,获得慰藉。
大家都选做的事情,不一定对,成绩的好坏在孩子一生的发展中甚至不是主要因素。相比一份满分试卷如何教孩子拥有学习的能力,如何去思辨更难。前面的付出凝聚了家长的智慧、心血、时间。人性就是这样,避重就轻。
家长提供选择,要建立在了解孩子前提上,最终学哪样兴趣班一定要让他选,并让他坚持去做。一件事背后既有亲子的沟通,也有孩子的自主发展,还有意志力的培养。也许没坚持到最后,但家长或孩子也得到了经验教训,以后怎么做,会有更具体详细的计划。
成长本身不快乐,但可以感觉快乐。
教育家谈到人的任何成长——不管是智识上的还是精神上的,都必然经历痛苦,都需要克服天性中的懒惰与畏难。
如果把快乐教育等同于“放养”,等同于完全去压力化;等同于让孩子随心所欲,那肯定是有害的,所以不存在零压力快乐教育。鸡娃教育则是过度,以至于当下青少年的抑郁与焦虑已是一个极易忽视但不容忽视的问题。有智慧的家长们则尽力在两极之间寻求一个舒适的“度”。
这个度也是各类教育学家一直探究的。在各类公众号或电视节目上,大家对这事一直在说,在争,甚至想求个统一标准。先别说谁对谁错,只是千万不要统一!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花朵,怎可用统一标准让他们变成工厂的标准零件,人生还有什么乐趣?若果非要给这个度定个标准,那么就是“一切为了孩子”。
教育该是多元的,终极目标都是为了孩子获得更好的发展,能成为一个完整独立的人,就是好的教育。父母是定目标的人,你想要孩子成为什么人前,仔细看看自己,就能知道答案。
说到最后,似乎更加明白一件事,再多的理念都无法真正的帮家长解决现实存在的问题,小到要不要给孩子买好点的学习用品,每家都有具体而现实的处境,解法和答案都不一定。可从虚荣攀比心考虑,可从树立金钱观考虑,可从自家经济状况考虑,父母想教给孩子什么就选哪种。
而为什么家长还是要学习教育理念?因为这能给我们解决具体问题提供新的视角,让我们做选择时多一些选项;让我们怀疑自己时,找到理论支持,让我们能坚持下去。再好的教育理论方法,也要靠家长去一步步实现,最终教育好孩子。您说呢?
微信公众号
- 小马过河,过的不仅仅是“河”
一晚给孩子们读了小马过河的故事,我没问要是你的话怎么办;这个故事讲了个什么道理之...
- 比有用没用更重要的是孩子的感情寄托
断舍离是近些年流行的词,最初源自日本,从居家整理到人生哲学,都可以用断舍离来讲。...
- “受之无愧”的白眼狼们
孩子究竟该穷养还是富养,一直是很多父母纠结的问题。提倡富养的人问:男孩要穷养?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