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生日心愿与一些小情绪
- 下一篇:“我很好,我没事”一切就都好了?
用“我的感受”感受着你的感受
时间:2020-12-11
我们的情绪其实很容易被别人带动起来,比如在看影片的时候,在特意塑造的坏境中,我们容易共情,或欢笑或哭泣或悲伤。生活中也会有类似的感受,被感动的多是我们内心认同的东西,我们能够理解的东西。若是超出了范围,无论如何也是没法产生情感回应。
有时候我会被小孩子们一句话感动,有时候却很恼火他们的哭闹。难道是因为我讨厌哭泣的孩子?不是这样,看到孩子拼命找自己丢失的贴画,起因那是老师奖励给他,其背后的意义对于他是肯定、赞赏,不是金钱能衡量的,禁不住感动,羡慕他们的天真可爱。
当大人们还是小孩子的时候,非常渴望大人的理解,很难得到后就寻求同伴,互相宽慰理解,终于等到长大,却成了难懂的大人,失去了和小孩子沟通的能力。大概是因为忘记了孩童世界,也能是超出了人大现实生活感知,或者自私地只剩下自己的感受,以为孩子好吃好喝,就不该有烦恼,安静地待着最好,别用哭闹来麻烦父母。
当孩子哭着来到你的面前,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先不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你的情绪一定先受到孩子情绪的感染,情绪若是得不到处理,就去解决问题,很容易出问题的。感知他人的情绪是沟通的前提。
我就看到过孩子走着走着绊倒了自己,大人大呼小叫、慌里慌张地跑过去,孩子被这种过度反应吓坏了,呆愣了片刻,开始了嚎啕大哭。孩子摔倒了,父母怎能不心疼?但孩子更需要的是一个温暖的怀抱和温柔的话语,检查后没什么告诉他这没什么,谁都会跌倒,能自己站起来就是勇敢的人。
大人们需要做的是克制,克制恐慌,克制过多的插手,克制自以为的关心。周轶君说过,她的母亲对她很“放任”,很多大决定都是她自己做的,择校,择业,甚至做战地记者。妈妈没提过反对意见,可不代表妈妈真的同意,妈妈说从小到大对她做的最多的事儿就是忍着。忍着不去说,不去管,这背后是相信,是尊重。
若是大人们能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对于孩子真是一件幸事。我们想要和孩子沟通不难,通过学习,加上实践,相信孩子愿意对父母敞开心扉,信任我们的。
当你看到孩子的情绪,先要确认感受。
当孩子产生情绪,或是表达情绪时,父母不能视而不见,而要去确认他们的情绪。这一确认,是真正从感情上建立联系,必须是身体对身体,心对心,而不是头脑对头脑,语言对语言。承认情绪的存在是合理的,理解情绪的产生是有原因的。而不是简单地说“不要哭,要坚强”这样的话。
包容孩子情绪
心理学家比昂提出了“心理容器”概念,他认为,如果我们能作为一个大的容器去包容孩子的的情绪,接住他的眼泪,悲伤,无力,甚至是攻击。
能够共情的去理解孩子的情绪,承受住孩子的情绪带给你的焦虑,而不是抽身离开,或是攻击回去,这样,你就能看到他情绪外表下隐藏的脆弱,接纳这部分脆弱,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有帮助的。
有了理解和包容再谈沟通
当孩子产生不良情绪,可以和他耐心谈一谈,这个过程中,不指责,不控制,做好倾听。倾听很难,大人常用“我以为”去以为,而不知“你以为”。
也许大人的想法很适用社会,你觉得孩子的想法幼稚,不想让他们走弯路。可事实就是越是反对他们越是支持,弄得亲子关系紧张,纵然最后勉强听从,也失去了年轻人的闯性。父母不妨在他们小的时候让他们多体验,包括失败,痛苦。要记住,情感支持是关注孩子需求的正确连接方式。它能让孩子感受到,自己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能够感受到这个世界的温度。
鼓励和支持可以帮助孩子成长,但父母的忍耐也能帮他们成长。关键在于适当的引导,帮助他看清生活的本质;尊重他,让他作为一个独立的人去面对这个世界。
父母的怕和担心是做父母的天性,同时也像双刃刀,割断了危险也割断了孩子飞翔的翅膀。一起感悟人生www.yiqig.com
微信公众号
- “我很好,我没事”一切就都好了?
每当我听到亲人之间说着我很好,我没事的话,心理就冒出一股心酸。报喜不报忧,在外的...
- 听妈妈的话不代表要做“妈宝男”
今天偶然听到周杰伦的《听妈妈的话》这首歌,瞬间被感动一塌糊涂。想起小时候妈妈的叮...
- 输液的父母与儿女
门诊输液室,坐着七八位输液者。一位老人,一个小孩,其余都是中年人。除过那个小孩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