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情感悟(父母篇)
“亲情”在大多数人心里,列与情感之首。它的产生是不需要寻觅和培养的;是最自然,最真切的人生情感。精卵融合赋予个体生命,这生命又在母体中孕育;就无形地将母与子之“情”系在了一起。分娩之后,母亲自然而然地把这“可爱生灵”——孩子,视为身上骨,心头肉。父亲对孩子的血缘之亲,骨肉之感便油然而生。此时,发自于生物本质中的父性和母性的爱将倾注与孩子身上。孩子成了父母的情感纽带,也继承了两个家族的基因系统(血统);由此便产生了母子之情、父子之情、兄弟姐妹之情、祖(外祖)孙之情、亲家之谊等等。
母亲是个体生命的赋予者,也是血缘关系的缔结者。中国人是很看重血缘关系的。在中国人看来,只有血缘最亲密、最稳定和最靠得住。血缘关系中最靠得住的又是母子。中国传统礼教虽然规定父亲的地位最高。但在中国人心中,内心深处,最爱的却是母亲。(易中天《闲话中国人》)母亲的“亲”不仅赋予生命,孕育生命,还喂以生命第一种食物——乳汁。也就是有哺育之恩。此后,就有了“妈妈的吻”最美的赞歌与“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儿行千里母担忧”、“母亲最知儿女心”等谚语。确实,母亲对子女的爱是无私的,是超脱功利的,是出自于生物本能的。也是母性潜在的能力与情感。大多数母亲在子女身上倾注的不仅是时间、金钱、利益和希望,还有青春、事业和理想;也倾注了她人生经历中所有的“爱”。
这种“爱”是言传身教的,这种“爱”是潜移默化的。她以语言交流的方式教给我们做人原则,处事方式,社会经验等等;教我们如何爱人、爱己、爱生活;如何待人接物、处理人际关系及正视生活中的挫折,宽容与善待他人等等。又事必躬亲,在生活中流露出她的人生思想与情感。总之,母亲的“爱”或多或少地向我们倾注了她人生中的宝贵经历和体验(合称经验)。这种恩情叫“授教之恩”。
同时,母亲也是我们人生中的第一位挚友。大多数子女在还没找到密友之前,都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心愿或心事先向母亲诉说(当然,也有些愿意先向父亲说。父亲也就充当了母亲角色,给予你的是母性般慈爱的感觉)。此时,母亲是你的倾听者,是你忠实的向导,也是能解开你心结的“密友”。这感情是以心交心,以心换心的,是“挚友之情”。
所以说母亲的爱是伟大的,是无私的,是超脱功利的,是显而易见的,是无以为报的,突出的是母性感性的一面。莫说“母亲不爱我”。对有些家庭来说,母亲的爱近乎“父亲的爱”(深藏于内心,无声无息),没有那么直接。或母亲的爱被外表的严厉所掩盖了,更注重于内涵性;其目的是好的,只是表达的方式不当而已(最起码在儿女年幼时对其是不能理解的)。或是母亲对子女确实没有“授教之恩”、“挚友之情”(关心得不够)。但仅出于“赋予生命之恩”、“孕育之恩”、“哺育之恩”。母爱也可谓之“伟大”。
再大的恩情,再亲的亲情都有矛盾的时候。亲子之间矛盾的起因不在于谁是恶首,谁是祸源。因为“亲情”情同手足,情同心肝。你不可能说你的左手好还是右手坏吧?血总是浓于水的。矛盾的根源也许在于误解;或年代观念不同或子女太任性等。不经常交流就不能以心换心,易造成误解;父母与孩子接受外界事物的年代背景不同,导致观念不同,也易造成矛盾;而更多的是出于儿女年少无知,任性固执。总之,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亲子情感也很难念。好在这矛盾的背后都有“血浓于水”、“儿女亲,打断骨头连着筋”的情义做根基。以至于这种矛盾不同于社会上那种功利矛盾(那样刻薄与残忍)。
矛盾会随着子女们的心里反思,心里忏悔,心里“平衡”而化解。矛盾的次数也会随着子女的成长而减少,就终会转化为“敬而爱”。“从小不知老娘(老爹)亲,育儿方知报娘(爹)恩”。但有少数家庭也会把这耐人寻味的矛盾深化为“社会仇恨”。不然就不会有“血刃生父(母)”事件了。我想这一切大都是因果关系罢了。有些父母只生不养不教,不以身作则;不传之以情(爱人、爱己、宽仁之情),不授之以感(懂得感恩)你赋予的只是子女的肉体。此时,他的思想是单纯的,灵魂是飘摇不定的,内心是极不平衡且敏感的(尤其是看到同龄伙伴受爱的“滋润”而自己却得不到爱的呵护时,内心就潜藏着一种不满,一种不公平之感)。这样无“灵魂”无自我的孩子在复杂的社会中易被灌输不良思想,不良情感,从而导致不良情绪。当受到外界的“刺激”时,心中的不良情绪无法被善念化解。不会血刃亲友也会危害社会呀!
相对于母爱而言,父爱就显得深沉。父亲的感情一般深藏于心底,不轻易外露,常常带给子女一种敬畏之感(这种感觉,随着子女成长,逐渐被感知)。有时,这种爱又略带一点“功利”。说“功利”也不太准确。这“功利”不同于一般的功利性。他只是希望子女能尊重其作为一家之长的意见(听话、懂事)或成绩优异,将来有所为;也希望这愿望能够实现,使他在百忙之余多些成就感、欣慰感,在亲戚朋友面前添几分自豪罢了。
父爱与母爱一样,爱的根源都可谓之“无私”。只是生命赋予男性严谨、稳重、深沉的性格决定父爱只能无声无息,深藏于心。在大多数家庭里,父亲扮演的是“扛大山”的角色;是家庭经济价值的主要创造者。面对着家庭生活,子女教育和旅游喜宴等一系列巨大开销。父亲只能勤劳苦干,以高大的背影出现在繁忙的公共事务中或出现在复杂的人际交往应酬中(则难免失去了与孩子交流的许多时间,失去了被孩子理解的机会)。疲惫的样子常挂在那苍老而严肃的脸上;唯有孩子幸福快乐的样子,子女知礼明事,进步有为的表现才能使他得到些许的安慰。父亲对子女的爱总不善于用那柔顺般的情感或温馨般的言语表达,只能默默奉献,深深祝愿。
父亲的这种爱也许是出于天性对下一代的一种责任吧!因为“一个优秀的人(可以理解为情感健全的人)在某方面是雌雄同体的——周国平”。我想性格也如此。父爱正好补充了母爱所体现不出的(所缺失的)严谨、稳重、坚强、刚毅的性格;流露的是父性中理性的一面(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都应具有,只是男性所占比例大罢了)。
无论是感性的母爱还是理性的父爱(也有些家庭玩互调)。随着子女的成长,这两种爱都会被感知、体会乃至影响孩子的一生。
亲情还给了人“家”的感觉。当人们远居异乡孤独一人时常想起家;当人们在社会上失意,不被理解时也会想起家;当人们感到世态炎凉时又想起了家。家总会给人爱的感觉,爱的温馨。父母、兄弟姐妹无论如何总会欢聚一堂,其乐融融。吃饭“围”成一桌,看电视“靠”成一排,聊天接二连三,你一句来我一句;就连争辩都能“各抒己见”。无论谁占了上风,到最后还是云开雾散,又围成一桌、靠成一排。这就是亲情的魅力。同时,家也是心灵的港湾。人的心事除了向密友诉说以外,也只能在家里找到倾诉的对象了。
亲情是没有功利性的。至少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没有功利的。一个在爱熏陶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对父母的爱也应是无功利的。彼此之间除了时代观念的隔膜外,心灵都是彼此透明的。父母对子女的遭遇,即是同情的,也会尽力帮助的。子女在父母心中永远是长不大值得怜爱的孩子;父母在子女心中永远是无私的、高大的形象,是最亲的亲人。哪怕整个社会都变得功利、冷漠、无情。家仍是一片神圣的净土。
微信公众号
- “我很好,我没事”一切就都好了?
每当我听到亲人之间说着我很好,我没事的话,心理就冒出一股心酸。报喜不报忧,在外的...
- 听妈妈的话不代表要做“妈宝男”
今天偶然听到周杰伦的《听妈妈的话》这首歌,瞬间被感动一塌糊涂。想起小时候妈妈的叮...
- 输液的父母与儿女
门诊输液室,坐着七八位输液者。一位老人,一个小孩,其余都是中年人。除过那个小孩有...